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地震时为什么离得近的地方没震感,反而距离远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29 07:5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石兰(抄袭必究) 事实上,会发生地震的星球并不是只有我们的地球,比如人类曾经登陆过的月球也会频繁地发生月震。众所周知,地震发生时会受到影响的区域,也并不是只有

作者:石兰(抄袭必究)

事实上,会发生地震的星球并不是只有我们的地球,比如人类曾经登陆过的月球也会频繁地发生月震。众所周知,地震发生时会受到影响的区域,也并不是只有震中,同时还会辐射到一定范围之内的其他地区。那么,为什么没有在震中的人也会有震感,而且,有些距离远的地方甚至比距离近的地方震感更强烈?


地震以地震波的形式进行能量释放

每一次地震的发生,都有其开始的位置,也就是所谓的震源。而我们常说的震中,指的就是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区域。但是,由于地震震级的大小和影响力有很大区别。所以,针对那些破坏性特别大的地震而言,我们通常都会将位于震中区域的、振动最为激烈的地方叫做极震区。

事实上,较强地震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问题,并不局限于它刚刚发生的时候。还会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当地的地质稳定情况带来较大影响,比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科学家们的现有研究来看,地震本质上就是地壳在极短时间里释放能量所导致的振动。


为什么那些不在震中的人也会感受到震感?这是因为当震中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波也会随之而产生,并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而且,地震波的传递方向并不是单一的,具有弹性的地震波会从震源位置向四周辐射,S波(横波)、P波(纵波)和L波(面波),都是地震波传播方式的不同类型。


从抵达震中的速度来看, P波会比S波更快一些。而造成建筑物破坏的罪魁祸首则是L波,这是一种因为P波和S波激发所产生的混合波。正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地震波拥有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它们到达时间的不同才可以产生一组特殊的序列,相信很多经历过地震的人都体验过这样的差别。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震中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摇动,因为这是最先到达震中的P波所造成的现象。而接下来就是S波所导致的水平方向上的摇动,但由于它的传播速度一般只有P波的二分之一左右,所以这两种波并不是地震过程中带来最大破坏的地震波类型。而与S波同时到达、或在它之后到达的L波,则会使得地面的横向摇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保持垂直状态。


为什么距离远的地方反而震感强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说明:从地震波的传递是由近及远、且逐步减弱的两大特征可以得出,在一般情况下,越靠近震中的区域受到该次地震影响的程度会更大。但是,很多事情都不像表面这样简单,包括地震波的传递也是如此。

相信很多人对折射和反射这两个词都不会感到陌生,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更形象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比如,当水波遇到水岸时,受到水岸作用力的它会反射回去,而反射回来的水波又会和从里面传出的水波发生重叠。


事实上,地震波也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折射和反射这样的现象,只不过因为它不仅会受到岩石的挤压,同时还受到剪切的地震波会表现得更加复杂。比如,当P波以某个角度受到边界的阻碍时,它将会分别产生折射的P波和反射的P波,以及折射的S波和反射的S波

正因为地震波的传递不是单一的直线型,就像水中的涟漪奔向四面八方。所以,同样的一次地震,哪怕你的位置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稍微远一点,但是,你所在的位置和其他区域的地下构造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当建筑物下面的土壤较厚的时候,便会更加容易在地震中遭受到巨大破坏。


因为地震波会在经过这样的位置时被放大,然后就增强了地震的影响力度。为了大家可以更清晰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将建筑物的修建位置,设置为沿河流冲积河谷中的沉积物上方。S波会从深处刚性更大的深部岩石,传递到冲积物这样刚性更小的物质中。

而这些刚性小的物质则使得振幅得到了4倍以上的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发生地震的同一个地方,建筑物地底下更坚固的区域所受到的破坏力更小。而当地震震级原本就不大的时候,周围区域的震感都不会特别强烈,再加上地质不同的关系,就造成了一些距离更近的人反而没有明显的震感。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zonghexinwen/2021/1029/499.html

上一篇:泸州市已组织50名技术人员、10台应急车辆对泸县
下一篇:最新研究敲警钟 洛杉矶港下方有活跃地震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