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关于地震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思考(2)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05:3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震行政管理法治化必然要求地震行政执法法治化,要求地震行政执法活动应符合法治理念,实现执法活动的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和责任化;要求地震

地震行政管理法治化必然要求地震行政执法法治化,要求地震行政执法活动应符合法治理念,实现执法活动的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和责任化;要求地震行政执法依据要充分、执法方式要科学、执法程序要规范,执法人员要尽责。

第一,健全地震行政执法依据。执法依据是行政执法人员在开展执法活动时不可或缺的参照标准或依据。现行地震行政执法所能依据的法律规范是不足的。《地震行政执法规定》(1999)由于久未修订,存在过于陈旧、表述性错误,执法程序规范过于简单等情形,应予以适时修订。同时,应以部门规章或行政规范性文件等法律形式制定规范性依据,用以指导和规范地震行政指导、行政监督、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性行政执法行为,具体包括:规范行政指导、行政监督、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概念、适用范围、实施条件等实体内容。其中,应规定在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因重大工程建设时,无法避免其受到破坏的情形下,才可以使用补偿合同来代替行政处罚,并非所有的情形都适用。应明确规定行政指导、行政监督、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适用程序,比如在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被破坏,签订迁建、改建、增建补偿协议时,应当怎样进行实地勘验、检查,如何进行评估确定补偿合同标准,签订补偿合同后如何实施。

第二,规范执法程序和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和问责。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是实现地震行政执法法治化的强有力“助推器”。在编制《地震行政执法工作指南》时,应严格规范各种地震行政执法事项的详细程序和执法流程,保证程序合法适当、符合比例原则等基本法治原则要求,进行法律风险点明示,关注公民合法权利保障。应建立民主、科学、文明的执法程序和全过程记录并公开的地震行政执法方式。应注重任务落实,依据《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强化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以达反向督促的成效。

第三,建设高标准、高能力、高素养的地震行政执法队伍。法律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且法律适用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姜明安,2017),所以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及掌握法律知识的深浅直接决定着地震行政执法的质量。要推进地震行政执法法治化,应出台相应的规范要求,通过提高录用要求和培训等方法,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

3 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地震行政机关为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依职责权限制定的,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文件的总称。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是实现地震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可靠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为开展和推进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监督审查工作,建立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实践中,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监督审查工作可以通过“清好旧的、管好新的”的途径进行。

第一,建立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制度。目前,只有部分地震行政机关开展了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及时公开了相关信息。应及时建立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制度,制度具体内容应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区分标准;进行清理的条件,比如定期清理的时间,不定期清理的条件;是否需要清理的判断标准;需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处置方式;清理结果及时公开的要求;向上级地震行政机关进行报备的要求等。

第二,注重事前集中审查方式。相较于事后备案审查而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事前集中审查方式更有助于增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民主性和合法性,减少执行阻力和降低执行成本。所以,地震行政机关应注重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事前合法性审核。地震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应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在事前对地震行政规范性文件就制定主体是否合法;是否超越了制定机关法定职权;内容是否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是否存在违法设立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情形;是否存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情形;是否存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作出增加本单位权力或者减少本单位法定职责的情形;是否违反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并根据不同情形提出合法、不合法、应当予以修改的书面审核意见。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613/393.html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部门失灵对协同网络的影响研
下一篇:日本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