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震地质一体化解释技术在复杂潜山勘探中的应(2)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9 02: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 构造导向滤波处理前(a)、后(b)地震剖面 图2 研究区不同相干算法的相干体切片(t=2800ms)(a)互相关;(b)互相似;(c)特征值 2.1.3 曲率体技

图1 构造导向滤波处理前(a)、后(b)地震剖面

图2 研究区不同相干算法的相干体切片(t=2800ms)(a)互相关;(b)互相似;(c)特征值

2.1.3 曲率体技术

相干性只对横向不连续性敏感,曲率能很好地呈现不明显的挠曲(没有断开),且能有效地反映大断裂、局部微断裂和裂缝的发育情况[15-16]。因此,在乌马营复杂潜山区域GeoEast曲率属性的应用非常有效。潜山带的断裂解释采取分区、分块的方式进行。在构造活动弱的区域,采用单一的相干体时间切片指导断裂解释;而在构造活动强的断裂发育区,则通过相干与曲率切片多属性交互分析的手段,结合玫瑰花图分析断裂、裂缝和挠曲的发育情况和展布方向,对断裂进行多手段综合解释(图3)。

2.2 综合地质分析技术

2.2.1 平面断裂分析

基于GeoEast解释平台多种属性解释结果,重新落实构造,逐步完善地质认识。乌马营潜山带断裂分布较为复杂,多种性质、不同时期的正、逆及走滑断层交错发育。断裂整体走向以北北东和近东西向为主,大型主逆冲断层延伸较远,向北受走滑断层切割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与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挤压—拉张双重作用继承和改造叠加后的结果一致,真实呈现了地下实际地质情况,确定了解释方案的合理性(图4)。

图3 研究区曲率体切片(a)和玫瑰花图(b)(t=3380ms)

图4 乌马营潜山二叠系顶界断裂与相干切片(a)、断裂与时间切片(b)叠合图

2.2.2 潜山构造形态及内幕构造样式

乌马营潜山构造形态表现为被断裂复杂化的深埋背斜构造,具有北北东向展布的“差异性”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地质剖面可见,该地区受后期改造明显,现今构造呈三角逆冲形态,南北分段差异显著(图5)。北段潜山顶部古近纪断裂发育,切割改造作用明显,断层断距较大,对油气保存不利。中段表现出不对称三角逆冲构造特征,高角度逆冲断层面呈上陡下缓的产状,向深部逐渐变为近水平的滑脱逆冲断层,上盘发生褶皱变形,形成典型的铲式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早期沟通油源,晚期油气封堵能力优越。南段为张扭性负反转,呈现宽缓背斜形态,圈闭规模大。

图5 乌马营地区地质剖面立体显示图

2.2.3 构造演化特征

时空演化上,潜山带处于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印支期背斜的南翼,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构造反转特点,存在古高今低的现象。早期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在研究区内形成区域性的平行不整合,乌马营潜山带隶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沉积了岩相稳定、厚度相近的上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以及石炭—二叠系,为古生界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17-18];印支期主要以大规模的挤压和褶皱变形为主,乌马营潜山带宽缓背向斜雏形显现。燕山期以来,在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大型逆冲断层以及伴生的断层相关褶皱发育,与反向调节逆冲断层构成现今的被断层复杂化的深埋背斜构造,是古生界油气运—聚的关键时期。喜山期为构造负反转期,研究区表现为区域性沉降,以断陷—拗陷作用为主,大量正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多期捕获。同时,乌马营潜山带被晚期地层深埋,形成现今构造形态。

2.3 复杂构造圈闭描述技术

勘探实践证实,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因此,油气藏类型的认识对油气藏评价及勘探区优选至关重要。

2.3.1 圈闭类型

受控于特定的构造背景,乌马营潜山带内幕圈闭类型南北差异显著,主要发育三种圈闭类型。北段为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逆冲成山过程中潜山顶部剥蚀严重,与上覆古近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形成内幕冲断构造及不整合圈闭(图6a);中段过渡为深埋的断层相关褶皱圈闭,因背斜圈闭形成时间早,晚期构造活动破坏程度低,易于油气富集,是下一步勘探部署重点区(图6b);南段则表现出明显的构造负反转特征,古近纪断层大量发育,将潜山带分割为若干断块及断鼻圈闭(图6c)。

2.3.2 构建油藏模式

古潜山油气聚集受源、储条件控制,油气藏差异分布[19]。南翼ws1井二叠系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北侧有王官屯潜山奥陶系气藏,均证实了古生界含油气性及生烃能力,属古生油源。乌马营潜山带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直接覆盖在石炭系煤层烃源岩之上,下伏奥陶系为有效储层,源—储匹配关系良好。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429/361.html

上一篇:孔底解除法在上海综合深井钻孔原地应力测量中
下一篇:小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