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晋冀蒙与京津冀地区高空间分辨率岩石圈磁场地(2)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09: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4 研究区ΔF 空间分布图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ΔF in study area 2.2 分区特征 根据ΔF 形态特征,可在京南地区划出1 条NE 走向界线,将研究区分为以下2 个分

图4 研究区ΔF 空间分布图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ΔF in study area

2.2 分区特征

根据ΔF 形态特征,可在京南地区划出1 条NE 走向界线,将研究区分为以下2 个分区(图4):

(1)中西部为ΔF 能量集中区,其核心区由2 个NE 走向的高值负异常区及其间的高值正异常区组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磁异常强度总体较高,且随空间展布快速变化,磁场高梯级带广泛分布。

(2)中东部为弱磁异常区,表现为幅值较低的背景性负异常区,在其边缘零散分布小片正磁异常区,最东端为局部强磁异常区。

ΔF 分区与地形、地层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相关性,表现为三者具备相似的分区特征,且分区界线位置基本吻合:

(1)分区界线与太行山脉东缘基本重合,其东侧为平原地区,磁异常强度总体较低;西侧为山区及高原地区,磁异常强度整体较高且形态复杂。山区强磁异常区呈条带状,走向基本与山脉吻合(图5)。该现象的形成应与平原地区深厚冲积层对ΔF 短波成分的屏蔽效应及山地浅表岩层磁性的影响直接相关。

图5 研究区ΔF 与地形图Fig.5 ΔF and topographic map of the study area

(2)以分区界线为界,东部地区以第四系地层为主,面积较大、形状规整,与ΔF 弱磁异常区基本重合;西部地区地层多样、分布杂乱,均为较古老的地层,火山岩、变质岩岩体及碎屑分布较广泛,与ΔF 强磁异常区对应(图6)。该特征显示了第四系地层地表磁性与其它地层明显不同。

图6 研究区ΔF 与地质图Fig.6 ΔF and geological map of the study area

3 研究区ΔF 地震地质特征

3.1 ΔF 与二级地块构造

研究区位于燕山、华北平原及鄂尔多斯3 个二级地块交汇部位,地块间的结合带贯穿其间。各地块在ΔF 中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华北平原地块磁异常强度较弱,其西北边界线与ΔF 中NE 走向高梯级带及“0”值线具有较好的吻合度,东北边界线穿过ΔF 弱磁异常区;鄂尔多斯地块东北局部为强磁异常区,边界线局部与ΔF 高梯级带有一定程度的对应;燕山地块南缘贯穿ΔF 正、负异常相间分布区(图7)。地块结合带部位为强磁异常区,形态复杂。

图7 研究区ΔF 与二级地块Fig.7 ΔF and secondary block in the study area

3.2 ΔF 与断裂构造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广泛发育,分布密集。中、西部断裂为晚更新世—全新世(距今10—12 万年)以来的活动断裂,其走向以NE 向为主,与该地区强磁异常条带的空间位置大体对应,走向基本一致;研究区中、东部断裂属平原区隐伏断裂,对应ΔF 弱磁异常区;研究区东端局部强磁异常区与对应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同为NEE 向(图8)。

图8 研究区ΔF 与断裂构造Fig.8 ΔF and fault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3.3 历史地震在ΔF 中的位置特征

研究区涵盖张渤地震带大部分及华北平原地震带北端,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历史上共发生Ms5.0 以上地震85 次,其中包括Ms6.0 以上地震20 次、Ms7.0 以上地震4 次(图9)。为全面研究历史地震震中在ΔF 中的分布规律与位置特征,笔者按震级分类,对震中位置处ΔF 值、ΔF 特殊位置处的震中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研究区历史地震震中部位ΔF 数值统计结果Table 1 Basic statistical results of ΔF value at the epicenter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项目 震级 5 级以上 6 级以上 7 级以上 地震总数/个 85 20 4 震中位置处ΔF 均值/nT ?70.6 ?75.6 ?60.2 震中位置处ΔF 平均幅值/nT 82.9 91.0 60.2 位于ΔF 负值区的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70,82.4% 17,85.0% 4,100.0% ΔF 低幅值(小于平均幅值)区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51,60.0% 11,55.0% 4,100.0% ΔF 高幅值(大于2 倍平均幅值)区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10,11.8% 2,10.0% 0,0.0% ΔF“0”值线附近(两侧各15km 范围内)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50,58.8% 8,40.0% 2,50.0% ΔF 高梯级带处震中个数与占比/(个,%) 70,82.4% 16,80.0% 3,75.0%

根据统计结果,对历史地震震中在ΔF 中的位置特征进行以下分析:

(1)震中位置处ΔF 平均值明显低于研究区总体平均值(?40nT);

(2)ΔF 负值区内地震个数远多于正值区,且随着震级的增大,其比例增加;

(3)低幅值区内震中个数明显多于高幅值区。ΔF 超高幅值区(大于2 倍平均幅值)内震中数量占比较低,且随着震级的增大,其占比进一步减小;

(4)在ΔF“0”值线附近的狭长地带中,密集发生了大量历史地震;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414/350.html

上一篇:面向市县层级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设计与实
下一篇:欢迎订阅年度地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