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媒体视域下四川地震灾后新闻报道分析以年长(2)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6 08: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2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官方微博荣获2019年上半年“全国十大中央机构微博”称号 虽然从数据上看,以“四川新闻网”、“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为代

图2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官方微博荣获2019年上半年“全国十大中央机构微博”称号

虽然从数据上看,以“四川新闻网”、“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为代表的官方新闻媒体机构依然占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但是社交平台和视频平台的介入,让KOL和“UP主”有了拥有话语权的空间,他们通过H5、CG动画、直播等新技术、新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关注度,让受众在轻松的状态下感同身受,便于传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见图3)(bilibili,2019)。

图3 Bilibili的某up主在长宁地震直播游戏

3 UGC助力下的全员媒体影响增强

当前,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同频共振的“宜宾长宁地震”舆论场除了相关部门响应迅速和及时对外发声外,公众积极交互的信息声量满足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需要。UGC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关系,用户既是受众又是信息源,它的好处在于受众范围广,信息源丰富,拓宽了传播渠道,达到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在长宁地震报道中,地震发生后最开始那段信息黑箱期,@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四川省地震局 向震区网友征集当地的受灾照片、视频,@四川省地震局 发起互动投票“四川宜宾长宁发生6.0地震,你那里有震感吗?”,得到众多网友的积极响应。2000多名网友积极提供自己所在地的震后情况,优质UGC为官方信息做了详实补充。

图4 长宁6.0级地震后部分自媒体在网上传布不实信息,并被处罚

长宁地震发生后,有震中双河镇的网友拍摄的视频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现场的真实情况,并成为初期媒体进行报道的主要信源,加快了新闻真实的有机运动。但同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UGC模式存在着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等缺点。比如长宁6.0级地震后,多位网友因在网络上发布不实信息,甚至冒充官方媒体发布信息,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见图4)(四川手机报,2019;宜宾公安,2019)。天灾面前散布谣言、不当言论……除了给灾区人民伤口上撒盐外,还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所以新媒体在报道时应加以核查、筛选。

4 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的启示

4.1 技术层面

着力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在2019年6月17日当晚,某民营机构的预警倒计时备受瞩目,牢牢占据微博“热搜榜”。该机构根据与震源中心距离的监测数据,分别给宜宾市、乐山市提前了10秒和43秒的预警,给成都180所学校和110个社区提前了61秒预警。怎样的地震预警才算成功?如何充分高效利用地震预警时间实现减灾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提前3秒预警人员损伤可减少14%,提前20秒人员损伤可减少63%。在天然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发生前就有针地性的精准推送预警信息,将有助于使民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在报道中占据主动权,为群众争分夺秒地逃灾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刘莉等,2014)。

加强对新媒体数据分析的利用。新媒体、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随着区块链、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深入应用,地震灾害新闻报道的“智慧”含量也可以不断提升。早在2016年5月绵阳发生4.3级地震时,相关的地震新闻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该新闻的发布来自“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新闻内容包括地震参数、震中地震历史、地震周边村落、乡镇的基本情况、地震所在县的行政情况,还配有两张震中地图。“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仅花了6秒钟,就写下560字的新闻稿件,而且自动写作,自动发布,全程无人介入。以Shimon、Deep-speare、小冰为代表的的人工智能程序,也在各个领域趋向成熟。另外,大数据技术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报道,智能化互动可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让信息交流更加透明、全面,全媒体融合能够使新闻披露更加具象,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解决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信任问题,也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并让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极大保障。

4.2 内容层面

打破同质化标题和报道。对于官方媒体而言,要想吸引公众、并维护其权威性与专业性,巩固引导舆论的正面作用,需要打破新闻同质化的局限,强化公众对新闻的注意力与情感的需求,努力阻止谣言引发的“次生灾害”。报道对象如果集中在渲染灾情、政府宣传、救灾英雄等焦点上,就容易出现新闻内容大同小异的局面(任笑晨,2014)。各家媒体都同质化报道,缺乏针对性与感染力,就出现受众流失的现象。受众更愿意选择浏览与众不同的信息,从而给谣言留下生存空间。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706/426.html

上一篇:地震突发事件的话语构建与舆论引导研究基于三
下一篇:工程地质勘察中断层的活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