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震突发事件的话语构建与舆论引导研究基于三(3)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6 08: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三亚地震”议题的敏感信息 微博舆论事件的关注热点主要分为事件话题性质和事件中所涉当事人的职业类型两个方面[2]。在突发地震灾害时,特别是

2.2 “三亚地震”议题的敏感信息

微博舆论事件的关注热点主要分为事件话题性质和事件中所涉当事人的职业类型两个方面[2]。在突发地震灾害时,特别是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救援、应急处置阶段,公众舆论的关注点都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通过对本次三亚地震话题微博网友发表的观点分析,其中58.78%的网友关注的是三亚一天两次地震(图5)。而在这些观点中,通过对发布内容语气的揣摩、表情符号的内涵以及发布的图文等设定的判定标准判断,以及对发布者关于事件感情基调的区分,内容的提炼、归类,发现新浪微博中“三亚地震”议题普通网友发表的主观情绪中敏感信息占了78.26%,而非敏感信息仅占21.74%(图6),由此可见,舆情风险较大。

图 5 微博网友观点分析图Fig. 5 Analysis chart of microblog netizens’ opinion

图 6 微博网友情感分析Fig. 6 Emotional analysis of microblog users

2.3 “三亚地震”议题的传播区域

在三亚地震中,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遍布全国,以省级区划为单位,首次发布信息较大的依次为海南省432条、广东省314条、北京市246条、江苏省209条和浙江省203条(图7)。中西省份此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量较低。海南作为事发地,其网友关注最多是必然。北京作为首部,是政治中心、文化敏感地带,其关注的人数显然多于全国其他地方。广东作为与海南仅隔一个琼州海峡,遥遥相望的临省,其关注的人数相对来说比其他地区的人数要多,江浙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网络舆情的传播量大。

3 地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启示

3.1 地震应急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学者张雅丽指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的主观反映迁移到网络“土壤”的外在表现。几千年来,舆论总是与人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深、或远的多样影响。舆论的爆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想真正了解、管理和引导舆论,就必须了解舆论的传播规律。对于地震行业舆情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涉震类舆情,本身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其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二是地震谣言舆情,在一次地震发生后,由于信息传播的偏差性,往往会由此次地震所引发的其他地区发生地震谣言的舆情[4-5]。但其也有一定的规律,如突发性、发展时间短、社会影响恶劣、发展不稳定性及不易管控等。

图 7 网络舆情传播区域Fig. 7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rea

“三亚地震”舆情应对充分体现了地震应急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注重数据获取。包括通过地震监测台网第一时间获取最为客观、全面、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对舆情的内容、时间和范围,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核查。二是坚持及时、全面、客观回应原则。第一时间发现相关舆情,实现快速响应,切实提高主动发现、主动研判、主动导控负面舆情,信息公开透明,不规避、瞒报隐报相关事实的信息,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三是开展联动互助。媒体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与公众之间的纽带,既能够影响政府的工作,又能被政府所影响,同时还具有可以引导公众的特殊功能,既能引导又能迎合[6]。与媒体的良性联动合作,属于地震应急管理在舆论阵地的工作范围,且作用重大。

3.2 持续舆论引导

地震具有突发性,其所带来的伤害不仅仅限于严重的生命财产伤害本身,也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更有别有用心者浑水摸鱼,甚至借机炒作,中伤党和国家,给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地震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引导的感染力、用事实和数据对公众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避免危害结果的产生。

实事求是,客观事实引导。客观事实的引导要注重时效性。地震发生后,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地震发生后地震的相关参数、房屋受损情况、救援情况、人员伤亡以及余震情况,作为地震主导部门首先要秉承事实,客观的回应,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及时向社会公众回应相关事实。明确告知媒体和公众,不能主观推测[3],对在解释地震等专业性的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模型、动画演示、图示等转变成公众能够听得懂的形式进行讲解。

以人为本,分段持续引导。在地震突发期舆情引导主要以地震的震情灾情、应急动态和余震信息为主,通过增加地震科普知识、地震谣言的识别等宣传,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7],避免公众被谣言所蒙蔽,造成以讹传讹,引起社会的恐慌;地震延续期以包括震情灾情、现场处置、地震科普、悼念活动等,通过现场感增加与公众的互动;地震重建期设置本次地震相关专题,发布应急工作、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本次地震的总结性的专题报道等。持续的舆论引导、调控,始终让地震部门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706/425.html

上一篇:在山东省烟台召开的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首次学
下一篇:新媒体视域下四川地震灾后新闻报道分析以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