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对怒江水电开发中的地震地质与工程抗震问题的

来源:地震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12:5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研究背景 近期,对怒江水电开发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章轲先生在《怒江水电开发扩大化,多位地震专家恐酿巨大灾难》一文中,报道了徐道一、孙文鹏两位地震地质专家的谈话。两

1 研究背景

近期,对怒江水电开发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章轲先生在《怒江水电开发扩大化,多位地震专家恐酿巨大灾难》一文中,报道了徐道一、孙文鹏两位地震地质专家的谈话。两位专家认为怒江流域处于怒江深大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邻近强震不断发生;河谷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高,反对进行水电开发。如果对怒江进行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即将有“小孩走上悬崖”的危险。章轲先生也从而得出:“怒江水电开发扩大化,多位地震专家恐酿巨大灾难”的结论[1]。

首先,“水电开发扩大化”,是指某条河流水能水资源储量有限,而计划水电开发量远大于水能储量。事实上,我国大陆部分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4亿kW,居世界之首。但已开发的水电资源量相对较低,目前仅为25%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比例均在60%以上。其中美国为82%,加拿大为65%,德国为73%[2]。以怒江为例,在我国境内,怒江流域面积km2,其中西藏境内为km2,云南境内为km2。怒江干流长2020km,其中西藏自治区境内为1401km,云南境内为619km;干流天然落差4848m,其中西藏境内3717m,云南境内1131m。怒江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MW,其中西藏.4MW,云南MW;怒江的多年平均流量为2250m3/s[3-5]。而怒江干流尚未开发一座电站,可见我国怒江的水电开发,不是扩大化,恰恰相反——是非常不足的。

其次,章轲文中引某些地质专家关于“怒江流域在怒江深大断裂带上,邻近强震不断发生,河谷区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论据,得出“不能进行水电开发”的结论。怒江流域所处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如何,怒江断裂带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断裂带?怒江流域修建水库是否会诱发更大的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复杂构造断裂带上能否进行工程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2 怒江流域云南段地震地质概述

2.1 怒江断裂带云南段 怒江云南段南北展布穿行于横断山脉,西靠高黎贡山,东依怒山(碧罗雪山),河谷高程1500~2500m,两岸山顶高程3500~5000m,相对高差多在2000以上,其北段与东侧一山之隔的澜沧江、金沙江共同构成了著名的三江并流景观,也蕴藏了大量的水能水资源,在卫星地图、地形图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图1)。

滇西南怒江断裂带总体上沿怒江河谷展布,它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东部边界影响地带,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夹持于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之间。该断裂在云南境内长500余km,它北起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瓦龙乡,向南经松塔、丙中洛、贡山、马吉、福贡、碧江、亚碧罗、六库、石头寨、赛格、道街西、镇安东、天宁至光坡。怒江断裂带并不是一条断裂,它是由多条NNW走向至近SN向的断裂组成,是大陆内部的大型活动断裂带。怒江断裂在六库以南的怒江下游段,断裂大体上沿着怒江西侧高黎贡山东麓延伸,至道街坝附近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断裂继续沿怒江西岸呈SN向延伸,一直到龙陵县罕拐南与NEE向的畹町断裂带交汇;西支沿高黎贡山西麓延伸并转为SW向切过高黎贡山直至龙陵县城附近(图2)。

图1 怒江及周边ETM

图2 怒江断裂带及其周边构造(根据文献[6],有修改)

怒江断裂带是晋宁运动时期伴随高黎贡山复背斜的出现而形成,其后发生过多次的挤压拉张作用,南段的古生代基性火山岩显示了拉张活动迹象。新近纪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印支地块的南东向挤出,怒江断裂带作为协调地块间旋转、走滑、挤出的重要断裂,表现为挤压逆冲性质的右旋走滑断裂。

多年以来,许多学者将怒江流域与西藏地区班公湖构造带相对比,认为二者在大地构造上同属一个构造带,从而习惯上称之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或班公湖—怒江消减带,并认为是一大型的板块结合带或俯冲消减带。然而,近年来的综合研究不支持怒江断裂云南段是一板块结合带,更不是消减带,这是因为:(1)沿怒江两侧发育的石炭系沉积地层是一个发育在稳定的大陆基底之上的沉积盆地,沉积建造以滨海相和浅海相碳酸盐岩、砂岩和大理岩等盖层沉积,反映本区在石炭纪之前是稳定的大陆边缘环境[6];(2)整个怒江流域不具有结合带或俯冲带所特有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变质作用以中低压变质为主[7];(3)怒江两侧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发育大量的中-新生代以来的中酸性岩体,其大地构造环境是较为经典的岛弧环境;(4)区内北-南向韧性走滑剪切带发育;(5)通过跨断裂带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8];(6)遥感影像判读没有发现区域性深大断裂所必需的影像特征。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网址: http://www.dzdzzz.cn/qikandaodu/2021/0620/395.html

上一篇:日本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探析
下一篇:巢湖核电厂厂址地震地质条件分析